当前位置: 首页>>高教研究>>正文
高教研究
高教研究信息(2018年第三期)
2018-09-02 09:30  

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10大问题

一、“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名与实

就在去年年底,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内顶尖高校纷纷公布了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2020年应是一个关节点,上述三所高校都会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如果从今年算起,不过两年的时间,这个消息既令人振奋,又让人担忧。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对于何谓“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达成共识,在缺乏共识的情况下,最大的问题便是“世界一流”如何去评判?如果依据国际上几个著名的大学排行榜的指标来建设,这肯定会走向另一种应试,结果可能是排行与实质之间的不匹配。

二、“双一流”的衡量标准

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学科名单无疑在国内高校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为这个方案替代了以往的“985工程”“211工程”的划分。这是就管理模式而言的。从实际操作上看,不采用申报制、指标相对客观的确是一大进步,不过问题仍然在评判标准上。因为客观指标可以用于评判现有学科水平的高下,却并不一定能以此来确认是否“世界一流”。国际高等教育界公认的“世界一流”首先是动态的,且不完全是指标,它还有主观的学界威望和社会影响力,甚至会以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作为基础。

三、学科建设如何回归学术

学科是大学的细胞,但它与大学建设本身是有区别的。前者在当下中国,综合性体现得最为明显,而后者则相对单纯,更多地以科研与教学为目标。以往学科建设更多地反映出行政特色,也就是说,学校管理者的倾向性和学科背景往往决定了该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轻重缓急。那么,建设“双一流”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去行政化”,让学科回归学术。

四、“内涵建设”亟待深入

“内涵建设”是近两年高校最响亮的口号,“双一流”建设提上日程后,必然会要求“内涵建设”进一步走向深入。所谓“内涵”自然是相对“形式”而言的,但指标乃是形式,如果一味地围着指标转很可能是形式大于内涵,重新走上追求GDP的老路。

五、科研成果怎么挤干水分

科研成果是大学之“内涵建设”的一种体现。严格地说,只有创新的成果才能称为“科研成果”;创新的幅度有大有小,但无论大小都值得尊重。现在的问题是,科研成果被戴上了许多宏大而失真的光环。

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如何调动

教学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另一个重点。在过去的一年中,教学是被议论较多的话题,这也说明类似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解决教学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解决人的问题,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或者说主观能动性便是关键。此处仅说一点,那就是规范多而个性少的建设方式是不可能调动教师积极性的。

七、人才引进的“去行政化”

东部高校到西部高校挖人才形成的“孔雀东南飞”现象似乎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2017年终于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其实,最应该关注的还是人才引进过程中的行政因素。诸如“一锅端”式非理性的人才引进很多都是出于政绩而非学术的需要。而为引进人才所特制的“教授”头衔,已经让原本简单的教授四级岗位制为多重制、等级制所取代。

八、知识、就业、创业和素质之间矛盾的协调

理念的冲突也是大学教育在2017年的一个表现。知识的技术化、就业的现实性以及创业的热潮与人文、素质提升之间的牴牾愈加明显。这一矛盾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大学的未来走向。由于整个体制、机制的问题,大学面临的局面很可能如中学一样,谁开展素质教育谁就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因此,为避免再走弯路,高等教育基本取向以及宏观政策上的预警式把握和调整就相当重要。

九、非主流大学转型的困境

“双一流”追求相关,同样也与高等教育调整相关的是“双一流”之外的大多数院校的命运。说起来,它们不免有两种选择:一是谋求上升,挤入“一流”;一是办学方向的调整,谋求务实。问题在于,没有哪所学校不想上升,而上升通道又并不宽敞。

十、教师的工资涨还是不涨?

已经不记得高校教师工资什么时候涨过,或许是经常涨却总是低于社会的发展和从业者的期待。总之,高校现在的问题是,参与经营的、名气大的,职务多和项目多的一部分人活跃于媒体,让社会误以为高校教师早已进入了“高收入阶层”。而其实,高校内部的薪酬差距之大,已经成了一个问题。与曾经培养的毕业生以及校友相比,多数一线教师的工资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这里所说的涨工资是指普惠制,是希望让多数高校教师保持起码的尊严,使教师真正成为人人钦佩和羡慕的职业。

摘自《中国科学报

 一流本科怎样建成

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部首次召开的专门研究部署本科教育的会议。会议强调,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向外看,大学为社会提供的毕业生中87%是本科生,本科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向上看,没有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种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那么,怎样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不少高校做出了有益探索。

课程门门有思政 教师人人重育人

本科阶段是学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强化价值引导,不仅是思政课的事,更是所有课程、全体教师的事。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老师。因此,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

北京大学建立“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人文与自然、思维与能力提升”4个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系列,努力将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认识自身价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

复旦大学构建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干,以专业课程为支撑的本科课程体系,实现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

“绝大多数高校教师是专业课教师,绝大多数高校课程是专业课程,因而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推动各门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建设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推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综合性大学讲融合 应用型高校讲特色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四川大学,小班化、面对面和点对点的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创新本科教育的突破口。“我们按照25人编班,开设‘探究式小班化’课程9000多门次,超过课程总数的70%。我们投入了2亿多元推进‘教室革命’,打造多视窗互动教室、灵活多变组合教室、移动网络互动教室等类型的智慧教室400多间,超过教室总数的80%。在此基础上,全面实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把头抬起来、坐到前排来、提出问题来’。”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说。

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清华大学大力推进通专融合,实施本科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更为宽广的空间。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介绍:“学校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构,降低总学分,设置自主发展课程,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选择学习成长路径;突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实施全球战略,支持本科生出国学习交流。”

一流本科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基,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各类高校都应当争创一流本科教育。我国有一大批应用型高校,要根据办学传统、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紧跟时代发展,服务地方需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在成都工业学院校园北侧,一个围绕电子信息全产业链的“环成都工业学院知识经济圈”正在建设。按照今年初成都工业学院与成都市郫都区政府签订的校地合作协议,这里将吸引一大批高新企业入驻,建成产业学院、企业孵化器。“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牢牢抓住应用这一点,才能实现产教融合、实现‘弯道超车’。”校长严余松说。

给予广阔空间 提升教学质量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曾谈道:“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高校教师应把教书作为第一工作,把上课作为第一责任。

与之相应,高校也应当在培训、监督、激励、保障等方面,给予教师更广阔的空间。四川大学设立“教学三大奖(卓越教学奖、星火校友奖教金、五粮春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重奖本科教学一线优秀教师,每年用于本科教学奖励的经费超过1000万元;厦门大学坚持教授上本科课制度,要求教授承担一、二年级专业基础课和核心通识课程;东南大学全面实施“青年首席教授”“至善青年学者”“年轻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等项目,夯实后备人才梯队建设。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当下,教师评价问题可以说是影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难点问题。“一些学校在评价教师时,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过度强调教师海外经历、国外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等,这样的‘指挥棒’不利于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应当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对教学工作的要求要硬一点,教学工作达不到平均水平,就不能晋升职称,真正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到实处。”陈宝生说。

运用信息技术 实现变轨超车

数千名同学在线比做题,四川大学的近代化学基础课上,老师把学科知识与通关游戏融合在一起,通过“攻城占地”的方式,令学生“沉迷”其中;无人机成为点名神器,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魏骁勇,用无人机捕捉学生表情,从而对同学间的交互频率与关系、学生与老师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大数据分析,令学生惊叹不已;诗歌网红走出象牙塔,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王红,通过一门慕课,吸引了上万人的目光……

“互联网+”催生了新的教育生产力,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引发了教育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化。目前,我国已建成10多个慕课平台,上线慕课5000多门,超过7000万人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了课程。

“持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抢抓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先手棋’,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加速器’。”吴岩表示,应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教育部规划建设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1000项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计划推动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即建设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立慕课学分认定制度,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6月28日 18 版)

 

四个重大论断四个

主要内容

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着眼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52日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教育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5.2讲话,是十九大之后总书记首次专门系统讲高等教育。讲话强调了四个重大论断: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四个重大论断,充满了对高等教育的热切期望,表明了总书记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大关切,体现了对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讲话提出了四个主要内容:明确提出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提出两个重要标准,就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明确提出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再次强调四有好老师殷切期望的基础上,对青年学生明确提出四点希望,就是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这个一二三四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进一步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旗帜鲜明地指出了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高等学校的根本标准——就是立德树人的成效。特别是总书记提出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家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

我们学习总书记5.2讲话,要同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的讲话、2017年在中国xx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以及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作为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 联系起来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工作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了,既有宏观阐述,又有中观要求;既有思想政治规范,又有全面业务要求;既有思想理念,又有标准方法, 总书记始终强调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在高校思政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在xx大学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深入研究为谁教、教什么、 教给谁、 怎样教的问题,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这些重要论断为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指明了奋斗方向。先进思想引领伟大事业。面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迫切需求,面对时代变革、未来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面对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发展实际,全面落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高扬起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摘自《人民日报》

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

陈宝生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陈宝生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是回归常识。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二是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三是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回归梦想。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陈宝生强调,写好“奋进之笔”,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要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一是内涵发展更深一些。要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推动课堂革命,建好质量文化。二是领跑发展更快一些。要加强新工科建设,加强医学教育、农林教育、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三是公平发展更实一些。要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集聚-溢出效应”,引领带动高等教育集群整体发展。四是变轨超车更坚定一些。要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重塑教育教学形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推动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变轨超车”。五是创新发展更紧迫一些。要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更加自信地在世界舞台、国际坐标和全球格局中去谋划发展,参与竞争和治理,创建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中国方法和中国模式,建设世界高等教育新高地。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集此领城也开始进入无人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模仿复制,需要有旱路不通走水路、水路不通走山路、山路不通开新路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中国要强盛、要复兴,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首先必须成为世界主要高等教育中心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教育创新要更坚定一点,要更自信地在世界舞台、国际坐标和全球格局中去谋划发展,参与竞争和治理,创建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中国方法和中国模式,建设世界高等教育新高地。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止,都在奋力奔跑、极速前进,如果我们仍然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仅无法实现超越,还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我们的差距。我们要想在新一轮快节奏、高频率、大变革的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就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魄力、更大的智慧探索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技术、新模式、新文化,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好一流本科教育,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各级教育部门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发挥好战略指挥部的职能,加强综合协调,政策引导,汇聚各方力量,努力成为人才培养的服务中心、思想中心、组织中心 和指挥中心。高校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好一线指挥员的担当和权责,把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从嘴上落到脚下,带头抓、带头干、带头改。广大教师要发挥好战斗员的关键作用,投入足够的精力、投入足够的时间,潜心教书育人、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培养好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同时,也恳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担当人才培养的智囊团补给站,汇聚起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磅礴力量。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疾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对于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潮流,中国如何应对?

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23日在重庆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贺信。习近平指出,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时期,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给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时,习近平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中国愿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同各国携手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开辟新空间。

在给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致贺信时,习近平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我们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助力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在给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致贺信时,习近平强调,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作出战略部署。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

对于具体做法,7月25日,习近平出席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并发表题为《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时给出了思路。他指出,在新科技带来的新机遇面前,每个国家都有平等发展权利。潮流来了,跟不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我们能够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要抢抓机遇,加大创新投入,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要全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消除一切不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创新潜能和市场活力。

要树立全球视野,深化国际创新交流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让科技进步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同时,我们要妥善化解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在培育新产业过程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摘自腾讯新闻

关闭窗口